流亡大学是谁建立的

 2023-02-25  阅读 622  评论 0

摘要:大家好今天来介绍流亡大学是谁建立的的问题,以下是大苏人才网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新学院的学校概况
2、新学院详细资料大全
3、吕其明的作品概览
4、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人物生平
5、恩格思的生平简介 所在国家: 美国英文名称:New School建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流亡大学是谁建立的的问题,以下是大苏人才网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流亡大学是谁建立的-第1张-职场百科-大苏人才网

所在国家: 美国
英文名称:New School
建立时间: 1919年
地理位置: 纽约州
综合排名: 145位
奖学金: 部分专业可申请
学位类型: 本科、博士、硕士
学校性质: 公立 1933年,为收容当时被欧洲极权主义政权排除于学术圈之外的学者,在社会研究新学院底下成立了流亡大学(University in Exile)这个研究所部门。最初的资金源自于Hiram Halle跟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赞助。流亡大学稍后改名为政治与社会科学研究所(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到2005年才再度改名为社会研究新学院。以流亡大学之名创始的这个研究及教学机构是新学院的知识重心,许多著名的知识份子与学者皆透过这个机构来跟新学院大学建立学术关系,如心理学家马科斯·韦特墨(Max Wertheimer)、现象学哲学家Aron Gurwitsch,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与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哲学家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
新学院当时也支援法国流亡学者机构“人文学科高等学院”(École libre des hautes études),在戴高乐主导的流亡政府“自由法国”的授权下,这所高等学院招罗了法语系的流亡学者,如哲学家马里旦(Jacques Maritain),人类学家克劳德·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语言学家杰考森(Roman Jakobson)。École libre des hautes études在二次战后逐渐发展成巴黎一个先进的研究机构社会科学高等学院(École des hautes études en sciences sociales),且跟新学院保持密切关系。在欧洲极权主义垮台后,流亡大学改名为“政治与社会科学研究所”,之后名称的演变如上所述。


新学院详细资料大全


新学院(The New School;又称新学院大学 New School University、 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 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是一所位于纽约市的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其校舍大部分位于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一带。大学部跟研究所的学生共约9300人,主要科系包含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公共政策、美工设计和艺术音乐相关科目。新学院大学在2017 US NEWS美国综合性大学排名129。美国排名第1的艺术与设计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隶属于新学院大学。

新学院大学以人文社科研究著称,其博士项目参与纽约地区九校博士联合体 (联合体成员包括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纽约市立大学、福特汉姆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新泽西州立大学和新学院大学)。

知名学者如汉娜·阿伦特、列奥·施特劳斯、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查尔斯·蒂利、托斯丹·范伯伦、 约翰·杜威等都曾就职于该校。弗洛姆、哈贝马斯、德希达、朱迪斯·巴特勒等学者都曾在新学院访学和授课。

新学院大学的知名校友包括前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前美国第一夫人罗斯福,社会学家彼得·伯格,作家杰克·凯鲁亚克、詹姆斯·鲍德温、田纳西·威廉士,演员马龙·白兰度、杰西·艾森伯格、布莱德利·库珀,设计师Donna Karan, Jason Wu, Tom Ford, Marc Jacobs, Derek Lam, Anna Sui, Alexander Wang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新学院
  • 外文名 :The New School
  • 性质 :私立研究型大学
  • 平均生活费 : 5-10万美元/年
基本信息,校园风光,知名校友,学校介绍,英文意译,学校概况,校名变迁,现状,校史,创立,“流亡大学”,学术传统,知名学者,知名校友,所设学院,入学要求,

学校介绍

新学院(The New School)是一所位于纽约市的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主要科系包含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公共政策、美工设计跟艺术音乐相关科目,没有开设理科、工科等科目。 新学院由基础研究学院,社会研究学院,管理和市政学院,帕森设计学院、尤金朗学院、蔓尼斯音乐学院、爵士与现代音乐学院以及戏剧学院这八所位于纽约市的成员学院组成。 新学院的课程多为低于20人的小班研讨课,教授鼓励学生课前大量阅读、课上积极参与讨论,其小班授课率历年在US News排名第1。

英文意译

(The New School) 这是一所美国纽约的大学。

学校概况

所在国家: 美国 英文名称:The New School 建立时间: 1919年 地理位置: 纽约市 综合排名: 129 小班授课率排名:1 艺术与设计学院排名:1 社会政策专业排名:18;城市政策与管理专业排名:19;非盈利管理专业排名:27;社会学排名:59; 公共事务学院排名:68;政治学排名:83;心理学排名:141;美术排名:27 学位类型: 本科、博士、硕士 学校性质: 私立研究型

校名变迁

自1919年创校到1997年这一段时间,它的校名其实是社会研究新学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之后,被重新命名为 新学院大学 (New School University),直到2005年又再改名为现今的新学院。“社会研究新学院”这个名字现在仍用于这个学校著名的研究部,以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哲学跟人文为主的这个研究所部门起初被称为流亡大学(University in Exile),之后更名为政治与社会科学研究所(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现状

目前新学院大学的校长是前美国参议院议员巴伯·凯瑞(Bob Kerrey),他于2000年就任校长职位。他的治校政策-统整学校里诸多不同特色的学院-招来正反两面的评价。他支持2003年美国派兵伊拉克的政策以及反对新学院师生于校内公开场合表达反战理念,这种种行为引起传统上左翼色彩浓厚的新学院师生一片不满及反对的声浪。凯瑞于2004年指派阿巴杜赖(Arjun Appadurai)为学务长(Provost),阿巴杜赖于2006年初卸下学务长一职,但仍担任约翰杜威社会科学讲座教授(John Dewey Professor in the Social Sciences),现今担任学务长的是人类学暨哲学教授班杰明·李(Benjamin Lee)。

校史

创立

于1919年,在桃乐思·潘恩·惠特尼(Dorothy Payne Whitney)的财富资助下成立,其宗旨在成为一个宣扬进步理念的成人教育机构。主要创始人包括历史学家查尔士·贝尔(Charles A. Beard)、经济学家范伯伦(Thorstein Veblen)与罗宾森(James Harvey Robinson)、以及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创始人中有些人本是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因为宣扬和平主义理念遭到校方言论箝制,故图思建立一个能自由表达进步思想的成人教育机构。

“流亡大学”

1933年,为收容当时被欧洲极权主义政权排除于学术圈之外的学者,在社会研究新学院底下成立了 流亡大学 (University in Exile)这个研究所部门。最初的资金源自于Hiram Halle跟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赞助。流亡大学稍后改名为 政治与社会科学研究所 (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到2005年才再度改名为社会研究新学院。以流亡大学之名创始的这个研究及教学机构是新学院的知识重心,许多著名的知识份子与学者皆透过这个机构来跟新学院大学建立学术关系,如心理学家马科斯·韦特墨(Max Wertheimer)、现象学哲学家Aron Gurwitsch,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与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哲学家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 新学院当时也支援法国流亡学者机构“人文学科高等学院”(Eacute cole libre des hautes études)。在戴高乐主导的流亡 *** “自由法国”的授权下,这所高等学院招罗了法语系的流亡学者,如哲学家马里旦(Jacques Maritain),人类学家克劳德·李维-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语言学家杰考森(Roman Jakobson)。Eacute cole libre des hautes études在二次战后逐渐发展成巴黎一个先进的研究机构,且跟新学院保持密切关系。

学术传统

新学院自创校以来着重在社会科学与人文思想的教育,融合美国本地产生的进步思想跟欧洲传来的批判哲学,秉持着自流亡大学以来的思想传承。其中特别是哲学系,更是美国少数以完整现代欧陆哲学训练为课程基础的系所之一。强调的哲学课程包含以下诸人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齐克果、马克思、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佛洛伊德、本雅明、汉娜·阿伦特、维根斯坦、傅科、德希达、德勒兹等人。 除此之外,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学说,诸如霍克海默、本雅明、阿多诺、马库色、哈贝马斯等人的学说思想,也在诸多学门之间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因西方开始关注中国及印度在全球事务的影响力,新学院也设立了新的研究机构“印度中国机构”(India-China Institute)。

知名学者

新学院大学以人文社科研究著称,知名学者如汉娜·阿伦特,列奥·施特劳斯,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查尔斯·蒂利,托斯丹·范伯伦, 约翰·杜威等都曾就职于该校。弗洛姆,哈贝马斯,德希达,朱迪斯·巴特勒等学者都曾在新学院访学和授课。

知名校友

新学院大学的知名校友包括前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前美国第一夫人罗斯福,社会学家彼得·伯格,作家杰克·凯鲁亚克、詹姆斯·鲍德温、田纳西·威廉士,演员马龙·白兰度、杰西·艾森伯格、布莱德利·库珀,设计师Donna Karan, Jason Wu, Tom Ford, Marc Jacobs, Derek Lam, Anna Sui, Alexander Wang等。

所设学院

基础研究新学院 基础研究新学院(The New School for General Studies) 社会研究新学院 社会研究新学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汉娜·阿伦特,列奥·施特劳斯曾就职于此学院 帕森思设计学院 帕森思设计学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 米蓝诺管理暨都市政策学院 米蓝诺管理暨都市政策学院(Milano The New School for Management and Urban Policy) 尤金梁学院 尤金梁学院(Eugene Lang College The New School for Liberal Arts) 蔓尼斯音乐学院 蔓尼斯音乐学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 爵士与现代音乐新学院 爵士与现代音乐新学院(The New School for Jazz and Contemporary Music) 戏剧新学院 戏剧新学院(The New School for Drama) 前学院 演员工作坊戏剧学校(The Actor's Studio Drama School)

入学要求

雅思本科/雅思研究生7分 雅思副学士6.5


吕其明的作品概览


交响乐作曲:
序曲 《红旗颂》、交响叙事诗《白求恩》、交响诗《铁道游击队》 、随想曲《霓虹灯下的哨兵》、交响乐《郑成功》(与 他人合作) 等十余部。 《水乡的春天》(1955)
《铁道游击队》(1956)《家》(1956,与黄准合作)
《乘风破浪》(1957)
《大风浪里的小故事》(1958)
《铁窗烈火》(1958)
《大跃进中的小主人》(1958)
《重要的一课》(1958)
《你追我赶》(1958)
《海上红旗》(1958)
《钢铁世家》(1959)
《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
《红日》(1963)
《霓虹灯下的哨兵》(1964)
《白求恩大夫》(1965)
《大庆战歌》(1977)
《于无声处》(1979)
《兰光闪过之后》(1979)
《庐山恋》(1980)
《子夜》(1981)
《闪光的彩球》(1982)
《城南旧事》(1982)
《快乐的单身汉》(1983)
《雷雨》(1984)
《邮缘》(1984)
《多彩的晨光》(1984)
《流亡大学》(1984)
《秦川情》(1985)
《非常大总统》(1986)
《女局长的男朋友》(1986)
《女儿经》(1986)
《车队从城市经过》(1987)
《夏日的期待》(1987)
《残酷的欲望》(1987)
《死亡客栈》(1987)
《喜相逢》(1988)
《上海舞女》(1989)
《独行客》(1989)
《铜头铁罗汉》(1989)
《天朝国库之迷》(1990)
《金元大劫案》(1990) 《铁道游击队》、《家》、《 红日》、《白求恩大夫》、《庐山恋》、《南昌起义》、《雷雨》、《非 常大总统》等近四十部故事片,十余部纪录片作曲;在影片《城南旧 事》的创作中,以别具一格的乐思, 富有时代感的旋律,使影片音乐和画 面在风格上和谐一致,于1983年获第 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 交响乐《郑成功》
序曲《红旗颂》
交响叙事诗《白求恩大夫》
交响乐《雨花祭》
弦乐《龙华祭———献给解放上海的烈士们》
交响诗《铁道游击队》
随想曲《霓虹灯下的哨兵》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的人物生平


少年时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爱北斐特理科中学。 父亲老弗里德里希是工厂主,虔诚的基督徒,带有普鲁士贵族血统。母亲心地善良,遵守礼教,喜爱文学和历史。
1837年9月其父坚持要他辍学经商(恩格斯当时正在读中学)。 1年后到不来梅一家商行当办事员。当时德国正面临民族统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务,恩格斯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联系。
1839年春,在该派机关刊物《德意志电讯》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他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兵役,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册子,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发表后,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恩格斯来到曼彻斯特不久,就认识了玛丽.白恩士。玛丽是一个纯朴的爱尔兰青年纺织女工,在曼彻斯特的一家棉纺织厂里做工。年纪比恩格斯小一岁,她的父亲是一个染色工人。
玛丽性格爽朗,充满青春的活力,工厂的沉重劳动没有能够使她的热情涸竭。她那纯朴大方的举止,永不衰竭的毅力,活泼的姿态,以及她那“野蔷薇”般的美丽和“黑亮勇敢的目光”都给恩格斯以深刻的印象,并被她深深地吸引着。
玛丽是一个有阶级觉悟的女工。她爱憎分明,十分同情爱尔兰民族为争取独立和自由而进行的斗争。她使恩格斯增强了自己的这一决心;屏弃资产阶级的社交和宴会,全心全意同工人们交往并专心致力于研究他们的状况。作为一个爱尔兰人,当她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在感情上和本族人民的自由斗争息息相关了,她对英国统治阶级阻止爱尔兰实现民族独立感到非常愤怒。她痛恨那些压迫她本族人民的人。玛丽的革命精神唤起了恩格斯对受尽英国资产阶级和君主政体掠夺的爱尔兰人民的深厚同情。
恩格斯同玛丽这个从童年起就熟知无产阶级的困苦的斗争的女工一起走访曼彻斯特的工人区。这使他能够结识很多工人家庭,走进他们的住宅并熟知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样情细节。恩格斯还和玛丽一起参加工人们的社交。
恩格斯对玛丽.白恩士有着深厚的爱情,1843年6月间,恩格斯和玛丽开始同居,直至1863年玛丽去世,而后恩格斯与玛丽的妹妹莉希同居,他一直不办理结婚手续,因为在《家庭、婚姻与私有制》中他曾经说:结婚,那些经过国家批准并在教堂举行的仪式都是多余的,没有必要。 由于他反对婚姻制度,两人终生未走入婚姻的殿堂。
1844年秋,恩格斯离开英国返回巴门。1845年4月,恩格斯在马克思处境困难的时候,毅然迁居布鲁塞尔与他并肩战斗。同年,玛丽.白恩士离开英国,迁往布鲁塞尔和恩格斯住在一起。这对年轻夫妇是在一种自由的、互相尊敬和独立自主的结合中共同生活的。
1850年冬天,恩格斯为了能够在经济上给马克思以更多援助,又重新回到曼彻斯特,作为“欧门――恩格斯”公司的店员和全权代表做了整整二十年他极不愿做的“该死的生意”。在这里,尽管恩格斯非常希望和玛丽经常共同生活,并且事实上也是常在一起,但流行的资产阶级伦理观念和寄人篱下的地位却不允许他和她固定同住一所住宅。他必须另外有自己的单独住宅,以便可以同业务上的朋友交往商谈,并且当他父亲来访时能加以接待,等等。他真正的家是在戈顿海德路252号,也就是玛丽.白恩士和她妹妹莉希.白恩士居住的地方。在这里,他能完全自由自在了,他找到了真挚的感情和温暖以及爱情和献身精神,并且可以同工人生活接触,这种接触是他在曼彻斯特的其他交往关系方面所不能得到而又是他所殷切希望获得的。
多年以来,莉希与玛丽和恩格斯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她深深地悼念她的姐姐,他们之间不仅有手足之情,而且由于政治观点相同,关系极为密切。以后恩格斯和莉希日益亲近和相互关心,直到由于互相同情和倾慕而产生了永恒的爱情,于是莉希成了恩格斯的第二位夫人。
这位比恩格斯小7岁的爱尔兰女工热情而又聪明,她不曾学会读书写字,但未受学校教育并没有妨碍她以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她有坚定不移的阶级本能,毕生都非常热心地为几百年来备受压迫剥削的本民族出力。她是恩格斯的好同志,她赞同恩格斯的观点。支持他和他那位住在伦敦的朋友共同为之献身的事业,并积极参加恩格斯所从事的一切活动。
1870年7月,恩格斯与莉希一同迁居伦敦。他们在伦敦的住宅,与马克思寓所的距离,只有步行15分钟的路程。 1876年后,莉希患了明显的哮喘和坐骨神经痛病。1877年秋天,莉希的疼痛愈来愈厉害了。在病床上,莉希请求丈夫履行一个正式结婚的手续。恩格斯一向认为结婚经过国家批准并在教堂举行仪式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可是他答应了临终妻子这个最后要求,于1878年9月11日晚上和她举行了结婚仪式。几个小时以后,莉希就在恩格斯的怀抱里去世了。
关于这些日子恩格斯心情如何沉痛,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不过事实比语言更能说明问题。恩格斯向来是那么热心地参加国际性政治运动的,可是这个时候,他和德国的、法国的以及其他各国同志的通信,却几乎完全中断了几个星期之久。
恩格斯以后在怀念莉希的一封信中写道:“我的妻子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血统的爱尔兰无产者,她对本阶级的天赋的热爱,对我是无比珍贵的,在关键时刻,这种感情给我的支持,比起‘有教养的’,‘多愁善感的’资产阶级小姐的细腻和小聪明可能给予的总要多些。” 1844年2月,在马克思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绝对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开始了二人的终身合作。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和历史使命, 表明恩格斯已经完成了两大转变。
1845年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春,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建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年秋天,赴巴黎开展活动,争取和教育正义者同盟的成员,使之摆脱"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响。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6月,和马克思商议后他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同年10月,被选入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草案(即《共产主义原理问答》),用问答的体裁初步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11月,与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任大会秘书。大会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张,制订了符合民主制原则的章程,并委托他们起草同盟的纲领。
1848年2月中旬,在《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
1848年2、3月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城市爆发;3月,恩格斯当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巴黎与马克思共同拟订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他们到达德国科伦。恩格斯担任《新莱茵报》编辑,协助马克思主持该报编辑部工作。他还曾去巴门和莱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动。
1848年秋至1849年初,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时和瑞士,在瑞士协助组织工人协会。
1849年5月,在爱北斐特参加武装起义。6月,在巴登――普法尔茨任维利希志愿军团副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起义失败后流亡到瑞士。11月抵伦敦,当选为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负责改组同盟工作。 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为了支援陷于极端贫困的马克思一家,恩格斯不得不于该年迁居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再度经商。在曼彻斯特居住期间,恩格斯同马克思保持了频繁的通信联系,共同研讨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策略,探讨各个领域里的学术问题,并互相交换意见,用导师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写的东西另一个人也一定读过并完全赞同。恩格斯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军事学、语言学和自然辩证法作了深入的探讨。
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了一组题为《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文章,深刻总结了1848-1849年德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了武装起义是一种艺术的著名论断。
1857-1859年,他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许多军事条目。
1861-1865年,撰写了关于美国内战的许多文章。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后,恩格斯同马克思一起参加了国际的领导工作,跟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路线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为工人报刊和利用资产阶级报刊撰写了许多篇战争评论,准确地分析和预见了战争的进程与结果。
1869年7月,恩格斯终于从商人生涯中摆脱。1870年10月,移居伦敦,与马克思再度相聚。1870年9月,恩格斯结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经商生活,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与马克思一起参加国际工人协会的领导工作。10月,经马克思提议,他当选为国际总委员会委员,任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的通迅书记和总委员会财务委员。巴黎公社期间,他和马克思一起组织声援公社的活动。
1871年3月巴黎公社建立后,同马克思一起支持公社,在演说和信件中高度评价巴黎工人的革命首创精神和英雄气概,阐明公社的历史意义。
1871年9月举行的国际伦敦代表会议上,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工人阶级必须参加阶级斗争并建立同一切旧政党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独立政党。
1872年9月国际海牙大会期间,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击败巴枯宁阴谋集团,通过关于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的决议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恩格斯的提议,国际总委员会迁至纽约。海牙大会后,他写了《论权威》、《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与国际工人协会》(与马克思合写)等论著,从政治上、理论上和组织上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宁集团的无政府主义和分裂主义,深刻阐述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国际工人协会解散以后,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在各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而努力斗争。
1875年3月,他在给倍倍尔的信中阐明了他对德国工人运动中两派合并的原则立场,批评了党内某些领导人追求无原则合并的错误。
1876-1878年,他写了一组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论》),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时,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许多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这是一部"深刻透彻的每个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学百科全书"。
1880年夏,应法国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论》中的某些章节改编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的小册子,对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起了重要作用。1873年至1883年间,恩格斯拟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提纲,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断,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 1885年7月,恩格斯在晚年承担了整理、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资本论》第二卷出版。
1887年1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他还再版了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沃尔弗、格奥尔格·维尔特等人的作品,并筹备出版马克思全集。
1888年写了《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阐释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第二国际联合各国工人政党,开展了反对无政府主义和修正主义倾向的斗争。
1893年8月,恩格斯在欧洲大陆旅行期间出席了正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参加第二国际的代表大会。他在大会闭幕词中希望各国无产阶级在反对共同的敌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加强团结、互相学习,遵守共同的革命原则,同时各国无产阶级应该以"独立自主的形式组织起来",坚持"自由联合"和"自愿联系"的原则。他在其他文章和信件中,强调各国社会主义政党之间建立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关系,由各国党和无产阶级因地制宜地决定本国的革命策略,反对任何一个党代表欧洲无产阶级讲话,不承认哪个党享有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长子权",反对任何一个党的领导人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发号施令。1894年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法国工人党在农民问题上的立场,写了《法德农民问题》,批评他们迁就农民小私有倾向的路线。1894年12月,《资本论》第三卷出版。 恩格斯晚年住在英国伦敦西北区瑞琴特公园路122号的一幢单元式三层楼里。这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宅院,在马克思去世后,成了各国革命者之家,全世界社会主义者的圣地。恩格斯在家中热情地接待英国工人运动领导人、爱尔兰贫困工人、法国逃荒农民以及流亡大学生,让他们在这里休养、“避难”。同时,他对来访的民主派以至保守派人士也以诚相待。德国保守党人、经济学家鲁道夫·迈耶尔就常常与恩格斯在家里一醉方休。
每逢星期日或节日,友人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恩格斯家的藏酒窖会从早开到晚,兴奋的恩格斯还亲自下厨,制作龙虾沙拉、威尔士烤羊肉、柏林小甜面包款待客人。聚会上,宾客们频频举杯,操着德语、英语、法语海阔天空谈古论今。恩格斯则穿梭其中,不时担任翻译。有时候,大家只是玩牌、唱歌和闲聊,这时,恩格斯就用他爽朗的笑声和热情的歌声感染每一个人。凡是参加过这种聚会的人,都对恩格斯的亲切大方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以后还会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恩格斯为了更好地接待朋友,除了管家还特意聘请了厨师、护士。他的朋友们都说:“这个家的大门是向全世界开放的。”
为推动世界工人运动发展,晚年的恩格斯足迹遍及欧洲,但他还希望到美洲考察一番。1888年8月8日,恩格斯和老友、化学家肖莱马、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及其丈夫艾威林乘坐“柏林”号轮船从英国利物浦港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的美国之行。8月17日,恩格斯一行到达纽约,这是他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恩格斯会见了美国工人运动领袖,游览了纽约、波士顿,观赏了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在康克德,他参观了监狱,看到犯人们有自己的俱乐部,可以读书看报,每天可以吃到鱼肉和面包,衣着也和普通工人没有两样,他对此十分赞赏,并说:“欧洲人没有勇气这样做。”
返回英国。这次美国之旅历时50多天,给恩格斯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伦敦,他给朋友写信说:“我对美国很感兴趣,这个国家的历史并不比商品生产的历史更悠久,它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乐土,应该亲眼去看一看。”

189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70岁生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党组织和朋友纷纷表示要为他祝寿。但恩格斯婉言谢绝了这份盛情,他认为所有的荣誉都应该归功于马克思,自己承受不起太多的赞誉。后来,在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倍倍尔等人的一再要求下,恩格斯勉强同意在家中搞一个私人宴会。生日这天是星期五,恩格斯家中高朋满座,他也十分高兴,频频与朋友干杯畅饮。喝到兴致高涨时,他用洪亮的声音唱起《饮酒歌》,随后用俄语背诵了一大段普希金的长诗《叶甫盖尼·奥涅金》,把宴会推向高潮。寿宴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3点多,客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生日过后,恩格斯给德国、匈牙利等国的媒体去信,答谢朋友并表达对马克思的怀念之情。他在给俄国朋友拉甫罗夫的信中说:“人们在上星期五纷纷向我表示的那些尊敬,大部分都不属于我,这一点谁也没有我知道得清楚。因此,请允许把您对我的热情赞扬大部分用来悼念马克思吧,这些赞扬我只能作为马克思事业的继承者加以接受。”
恩格斯71岁生日时,一个组织为他准备了一场音乐会。恩格斯坚决谢绝了,他说:“马克思和我从来都反对为个别人举行任何公开的庆祝活动,除非这样做能够达到某种重大的目的;我们尤其反对在生前为我们举行庆祝活动。”“我将以我余下的有限岁月和全部精力,一如既往地完全献给我为之服务近50年的伟大事业――国际无产阶级事业。”
过了74岁生日后,恩格斯的身体每况愈下。转一年,他病倒了,颈部右侧出现了一个肿块,医生诊断为食道癌晚期。其实,恩格斯早为自己的死亡做好了一切准备。恩格斯的妻子玛丽·白恩士早逝,身边也没有子女。最早他指定马克思为遗产唯一继承人。马克思去世后,他又多次修改遗嘱,并在弥留之际对遗嘱进行若干补充。在遗嘱中,他将马克思的全部著作手稿和信件移交给马克思的法定继承人――女儿爱琳娜。自己和马克思的全部藏书赠给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人倍倍尔和辛格尔。他还有大约3万英镑的财产,3/8给了马克思的女儿劳拉和爱琳娜,1/3给了马克思长女小燕妮的孩子们,1/4连同家具赠给了他的秘书路易莎。其余财产一部分给了德国社民党作活动经费,一部分给了妻子的侄女玛丽·艾伦·罗舍。在遗嘱中,恩格斯还说:“我希望将我的遗体火化,而我的骨灰,一有可能就把它沉入海中。”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晚期食道癌在位于泰晤士河边的寓所内逝世。8月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人们为恩格斯举行追悼会。8月27日,遵照他的遗嘱,在恩格斯生前最喜欢的英国伊斯特勃恩海边,一艘小船划向大海深处,船上坐着爱琳娜、艾威林、恩格斯的战友列斯纳和弟子伯恩斯坦4人,他们背诵着但丁的诗句,捧起黑色的骨灰罐,轻轻地将它沉入大海,他的骨灰被洒在伊斯勃恩海湾的大海中。 尽管没有墓地供人瞻仰,世界人民还是在各地建立了展览馆、纪念碑纪念恩格斯。1918年11月7日,苏联在庆祝“十月革命”一周年之际,在莫斯科革命广场建立了马克思、恩格斯纪念碑。德国柏林也修建了马克思―恩格斯广场,广场上竖立着两人的雕像;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居住过的“天鹅之家”被辟为纪念地。
在恩格斯的家乡德国鲁尔区伍珀塔尔市,他的故居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维修,这是一幢独立的巴洛克式四层小楼,里面除了恩格斯生平事迹展览,还有一套中文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家乡人民十分敬重恩格斯,把他称为“伍珀塔尔市著名的儿子”。他的故居被政府列为德国中小学生的教育基地,故居旁的大街也改名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大街”。世界各地的人们慕名而来,常年络绎不绝,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了解恩格斯光辉的一生。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流亡大学是谁建立的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与下方留言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pipacg.com/work/lwdxss.html

发表评论:

验证码

大苏人才网

  • 内容366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大苏人才网助您在职场、生活、学习中一臂之力,考研考试、考各类职业资格证等,尽在大苏人才网!
扫码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
官方微信:sqwc66
Email:1727058@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3 大苏人才网 Inc. 苏ICP备10208146号

页面耗时0.0175秒, 内存占用378.87 KB, 访问数据库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