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导学案(初一地理笔记)

 2023-02-24  阅读 514  评论 0

摘要:大家好今天来介绍初一地理导学案的问题,以下是大苏人才网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1、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2、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
3、七年级地理《西亚》教案
4、七年级地理西亚说课稿
5、初一上地理导学案答案第二单元形成性 下列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初一地理导学案的问题,以下是大苏人才网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初一地理导学案(初一地理笔记)-第1张-职场百科-大苏人才网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通过图表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读图说明本区工业区的分布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节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发展观念。

  3.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重点

  1.欧盟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2.欧盟主要成员国及分布。

  3.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1.众多国家的名称及分布。

  2.各种图表的判读与分析。

  教学方法

  依据本节教材的特点,紧扣新课标要求,在整体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具 体学情的教学目标,以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为主,适时补充各种图文资料,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欧洲西部的各种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合作探究法、图

  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等学法指导,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解决相关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自备欧洲旅游胜地图片若干张,自制欧洲西部空白轮廓图。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欧洲西部气候图、欧洲西部政区图、欧洲西部的一些风景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欧洲西部美丽的风景区景观图片。

  教师:我们通过等媒体看到了美丽的欧洲,大家还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了法国埃菲尔铁塔、挪威的峡湾风光、荷兰风车、罗马古斗兽场??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评价。

  教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我们不但看到了欧洲西部的美丽,也看到了欧洲西部的富足,那么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欧洲西部?想不想到欧洲西部一游?如果我们要去欧洲旅游,需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呢?

  二、新课学习

  1、工业密集,发达国家集中(时间15分钟)

  (1)地理位置

  教师:结合图8.14(欧洲西部在世界的位置图),读图分析相关问题。

  ①请描述一下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

  ②找出穿过欧洲西部重要的纬线,北极圈位于欧洲西部的哪个位置,判断其主要的温度带。

  学生预设回答: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位于欧洲西半部。主要位于北温带和北寒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读图分析和归纳总结,明确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国家首都

  教师:读课本53页图8.16(欧洲西部的国家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下列国家,并识记其首都,完成下面的连线题。

  瑞典伦敦

  芬兰柏林

  英国斯德哥尔摩

  法国马德里

  比利时 巴黎

  德国罗马

  西班牙 赫尔辛基

  意大利 布鲁塞尔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2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Article/Index.html>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学目标

  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

  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

  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

  地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到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


  地球仪 ,即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是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七年级地理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一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一、课 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 时:2课时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 教育 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 故事 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 教学方法 和 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总结 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在地球仪上还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来学习经线和纬线。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2、 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大小

  3、 了解地球基本形状

  4、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1、观察地球仪,

  2、经线、纬线的意义及其特点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4、东西半球划分

  难点:1、观察和使用地球仪

  2、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判定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明亮的圆球;在十五的晚上,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但是,我们自己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形状?我们自己却不容易地球的整体面貌。古人如何认识地球呢?我们现在呢?

  板书: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大小

  (1) 地球的形状。展示地球仪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是一个球体)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已经得到肯定,不过这个问题在古代却是有许多的争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看教材图p2 图1.1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能完全反映事实(地球真实形状)吗? (不能)

  引导:可是,我们却能够从某一些方面推出事实。好像比如。。。(举出远处船只、发生月偏食的例子并做出必要解释)其中,我们地球仪和麦哲伦环球航行更可以证明地球是圆形的

  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小组充分讨论)

  总结:最能准确、科学反映的就是太空员在太空拍下的地球卫星图片

  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你领悟到什么?

  总结:如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

  过渡:我们看上去地球是圆的,那么地球真的是一个完全、精确的圆形吗?(不)

  板书:(2)地球的大小

  看p3 图1.2让学生读出地球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所以说,地球其实是一个中间略扁的椭圆的球体。不过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通常我们就用平均半径来表示。

  展示地球仪:

  提问: 观察地球仪,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1)地球仪和真实地球的原貌有什么差别?

  (凹凸、国界、地轴、经纬线等等)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定位、绘制国家边界、地理事物的总体观念、分辨地理事物)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总结:特点:

  (1)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这样可以方便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三

  【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

  1.了解人类对地球是球体形状的认识过程,会用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模型;

  2.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能准确区分经纬线,理解经纬线的特点;

  3.学会在地球仪和地图上正确判读经度和纬度,初步认识经纬网。

  基本技能:

  1.能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2. 能够运用观察、对比等方法在地球仪上探究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

  3.能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人类为摸索地球的形状而经过的漫长、艰苦的探索和实践,接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2.通过探究活动以及小组学习,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助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经纬线、经纬度的定义,能够准确区分经纬线和经纬度。

  3. 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了解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教学难点】

  1.用数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仪等。

  2.掌握经纬线、经纬度的特点、分布和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3.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活动教学等。

  【教学课时】共4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的绪言中,我们认识了学习地理对我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知道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甚至对我们的终身发展有用,那么,大家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又认识多少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资料: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宇航员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视频,观看完后,提问:通过观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形状?

  ?学生:看视频,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生互动:向学生介绍有关视频的背景等。

  ?教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教师:“地球是一个球体”,今天,在我们看来这是如此简单的一个结论,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却是一道人们长期难解的谜题,认识它,人类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一段过程。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探索过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感受一下。

  ?先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读图思考:

  ?问题: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略)。

  ?过渡:后来,随着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一些人开始怀疑“天圆地方”的说法,认为地球的形状可能与“月球”、“太阳”等类似,也是一个球形,这样,关于地球的形状的问题,就在人们之间开始了一场争论。

  ?下面,就让我们来进行一个讨论活动,体会一下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那一段艰难历程:活动:分组讨论:请学生们前后4人一组(个别为6人),分别选取教材中有关“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在太空看地球”等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图示和资料中的一个,小组讨论学习,认识其中的某一个过程。

  ?学生:1.自己挑选某一个过程,2.小组代表向全班作介绍,演绎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师生互动: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引导学生感受有关科学史的教育。

  ?小结:从“天圆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猜想到实际,从现象到真理的漫长的过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今天,我们之所以能比较容易得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因为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探索科学,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学生:发言,谈感受等。

  ?教师: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学数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关圆和球的知识,同学们还记得,圆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来确定吗?

  ?过渡:(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许多同学都能理解用半径的长短可以说明一个圆的大小,同样的道理,用半径的长短也能说明一个球体的大小,请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个球体,我们是否也可以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呢?学生: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提到有关圆的半径问题。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半径的长短来说明地球的大小问题。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教材P4页图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说明地球的大小的?

  ?学生:看图、讨论活动等,找出是通过“平均半径”、“最大周长”和“表面积大小”等数字来说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结: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如图所示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所以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当然,用赤道周长和表面积大小来说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师生互动: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平均半径”来说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2.最大的周长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长)

  ?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究呢?

  ?二、认识地球仪

  ?教师:(展示地球仪),同学们讨论得不错,人们确实想到了借助“地球仪”的方法来认识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一个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状特点的地球仪,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它,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要研究一下:地球仪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山脉、河流、城市、国家等表现出来的?

  ?学生:听讲,观察地球仪,看看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活动: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熟悉地球仪上的基本构成。

  ?每个小组一个地球仪,学生们观察、说出地球仪表面的基本构成,指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说明地球仪的表面构成,解答学生的问题。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等,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点也不同,各有侧重,我们正是利用地球仪的这些便利构成,来认识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种事物及其分布等。

  ?学生:听讲,记录等

  ?三、制作地球仪

  ?现在我们对地球仪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下面让我们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吧,请同学们拿出 乒乓球 ,完成教材第5、6页的活动。

  ?学生:根据教材活动设计,逐步制作地球仪。

  ?师生互动: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在班级展示学生制作的成果。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认识地球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 ? ? ? ?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 其它 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范文相关 文章 :

1.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2.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视频

3.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4. 七年级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5.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地球和地球仪

6. 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范文

7. 初二地理会考知识:地球和地球仪

8.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导学案

10. 七年级中东地理教案


七年级地理《西亚》教案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如果连地理都没学好,那要怎么看世界。这是一篇关于西亚的地理教案,希望可以为各位老师提供帮助。

  七年级地理《西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3.从西亚最具特色的节水农业中获取适宜发展我国农业的经验。

  三、情感目标

  1.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

  2.由我国的“丝绸之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努力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西亚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3条石油输出路线。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图分析、对比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近些年西亚发生了哪些重大 的新闻?(课前布置任务)

  生:美国攻打伊拉克,卡扎菲之死…等

  师:看来西亚事情很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西亚

  (讲授新课)

  (一)【三洲五海之地】

  1.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

  2.引导学生读P24图9.16“西亚的国家和地区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3.完成P25活动.

  4.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1)同为两大洲界线;(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干旱的环境】

  读图9.17、9.18、9.19总结西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西亚的地形特点

  (1)以高原为主: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

  (2)中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西亚气候(1)大部分地区降雨稀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2)人们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三)【丰富的石油资源】

  1.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它的石油主要分布在那里?

  生回答:西亚石油储量占世界的66%、产量30%、出口量66%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及图9.21、9.22,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2.通过图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4.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课堂总结:

  七年级地理《西亚》教案 篇2

  一、 教材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

  1.从考核内容看,主要考查世界主要地区、主要国家的自然地理特征、资源状况、交通运输线、城市化特征等知识。

  2.从考核形式看,多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重要国家及地区的.地理特征。题型选择题、综合题都有,但以综合题为主。结合热点问题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考查发生地区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3.从考查能力上看,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考查区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区域定位能力、读图分析能力、归纳描述地理事物规律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记住中亚和西亚的主要国家、首都、地形图、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特征。

  2. 能够根据中亚和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3. 能够在地图上找出西亚主要产油国的位置和石油输出路线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亚的工农业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难点:西亚石油资源的分布及其储量、产量、出口路线。

  四、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的综合复习,一般包括8个方面:位置、气候、地形、河流、资源、交通、农业和工业。通过对8要素的分析,弄清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地理要素对人文地理要素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使学生对区域的整体性有完整的了解。所以区域定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记忆一些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理事物,一些典型地理事物的轮廓,一些关键性的符号和注记等能帮助学生区域定位的信息。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跨区域比较,通过比较,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学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助于开阔思路,提高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

  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问题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中亚的位置、范围?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西亚

  1.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1)五海三洲之地。

  西亚地处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正好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之间,所以,又称为“五海之地”。

  (2)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

  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由我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到达地中海东岸或小亚细亚半岛,再通到欧洲去的路线。

  (3)现在交通枢纽。

  西亚除有铁路、公路以及国际航空线联结亚洲其他地区、欧洲和非洲。

  (4)控制着海上交通要冲。

  其中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土耳其海峡(达达尼尔海、马尔马拉海、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战略要地,使其成为西方国家长期争夺的对象。

  (5) 战争不断的“中东”地区。

  通常把西亚和北非的埃及,统称为“中东”。所谓“近东”、“中东”、“远东”,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根据距离欧洲的远近对亚洲各地区的称呼。它们之间,特别是中东和近东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2.西亚的地形特征?

  地形:高原为主、平原狭小、世界最低

  西亚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如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等。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此外,地中海沿岸地带也有狭窄平原。

  3.西亚的气候特征?

  干热气候分布: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西亚热带沙漠气候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几乎全年都是夏天,炎热干燥。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在冬季吹西风时,降水较多,夏季炎热少雨,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伊朗高原海拔较高,距海较远,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西亚气候干热的主要原因分析:

  (1)读“西亚和北非位置图”,确定其纬度位置:本区处于12N~42N,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绝大部分处干30N以南的低纬地区,这是造成本区气温高的主要原因。

  (2)读“西亚地形图”,确定其地形结构:阿拉伯半岛,地表起伏小,海岸线平直,加强了气候的干旱性。红海虽处于北非和阿拉伯半岛之间,但其面积小,海洋水汽影响少;伊朗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虽濒临海洋,但周围被山脉环绕(大高加索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托罗斯山脉、扎格罗斯山脉),地形闭塞,阻挡了海洋湿润空气的进入。

  (3)联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确定其大气环流形势:本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1月,本区大部分被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稳定少雨,此时.虽然地中海地区受西风控制,气旋活动频繁,降水较多,但范围较小,仅限于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地带;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到地中海地区,本区受自陆到海的东北信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湿度低,降水很少。所以,西亚气候干热。

  4.西亚主要河流湖泊?

  水文:地表径流稀少,淡水稀缺

  西亚的内流区和无流区面积大:西亚的内流区和无流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75%。内流河依靠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或充足的地下水补给才能全年有水。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等七个国家由于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被称为“无流国”。本区只有地中海沿岸在冬季吹西风时,降水较多。水源缺乏成为该地区的制约因素,因此,在水源比较充足的河谷地带人口比较集中,经济、农业比较发达,如两河流域。

  5.西亚的农业特征?

  西亚气候炎热干燥,沙漠面积广大,很多地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地方甚至数年滴雨不下。在高原上较湿润的地区,或沙漠中有地下水出露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1)畜牧业:

  多以游牧方式为主。土耳其的安卡拉羊毛、阿富汗的紫羔皮等畜产品都很著名。用羊毛织成的地毯,是阿富汗、伊朗等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2) 灌溉农业:

  西亚降水稀少,农作物需要引水灌溉,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的绿洲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也叫两河平原,是西亚主要的灌溉农业区。枣椰树是绿洲农作物的代表植物椰枣是当地人民的主要食物。

  枣椰树是热带和亚热带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枣椰树形态美现,树干高大,能耐干旱,但需要较多的水分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因此,枣椰树一般生长在水源较为充足的地方,人们形象地称它是“头长在火中,脚浸在水里”的果树。枣椰树的果实叫椰枣,营养丰富,含糖量高,可当粮食,又可制糖和酿酒。伊拉克是椰枣的主要出产国,其产量居世界首位。

  (3)以色列的节水农业:

  以色列气候干旱少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但由于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农业成就。以色列2/3的地区是沙漠,全国一半以上的地区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人年均水资源仅为370立方米,是我国人年均量的1/7。以色列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条件下,节水农业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色列农业节水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修建完善的水渠和输水管线系统。②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喷灌和滴灌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③是充分开发水源,利用微咸水和废水灌溉。

  6.西亚主要石油生产国及石油出口路线?

  其中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联酋)等国是西亚的主要产油国。西亚所产的石油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石油运输以海运为主,部分石油通过管道运输到地中海和红海沿岸。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西亚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中东居民和经济结构特征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继续研究本节课,争取设计的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七年级地理西亚说课稿


西亚的知识点是 七年级地理 中地区的部分,一篇好的说课稿让学生更容易记忆西亚的内容。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七年级地理西亚说课稿,希望能为你提供一些帮助。

  七年级地理西亚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西亚》这一课题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中的第二章《了解地区》的第三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以前面“认识大洲”部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为依托,并对相关信息和知识进行充实和提高,又对后面“走进国家”部分起到了铺垫作用。

  西亚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交界地带,犹太教、__、伊斯兰教三大宗教在这片土地上起源。战争与和平,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以及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使这片土地长期动荡不安。几千年的历史纷争和突出的地理位置使得西亚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的 热点 地区。西亚地区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与时事紧密的联系性也使的本课在整套教科书中的地位显现了出来。

  本节课包括四个内容:五海三洲之地,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阿拉伯国家,世界石油宝库。本节教材紧紧抓住人地环境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

  依据现有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 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将教学的目标定为

  1、 知识目标:

  (1) 运用地图分析西亚的位置及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 运用地图说明西亚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 了解西亚石油在世界中的地位、分布及输出路线。

  2、 能力目标:

  (1) 通过读图、填图,增强读图分析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1) 联系当前西亚动荡不安的世界局势,进一步培养学生珍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

  感。

  (2) 通过学习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来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

  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西亚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西亚的石油资源的地位及分布。

  2、 难点:西亚石油输出路线。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地理学习训练,对于 地理 学习 方法 已经初步掌握,对各种地图的使用也较为熟练,对地理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都已经形成较好的习惯。同时本节课是本单元《了解地区》的第三节课,学生对地区的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本节课的顺利进行。

  同时,七年级学生在这一阶段好奇心强,有一定的 儿童 心理特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运用直观的视频穿插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作为90后的七年级学生普遍个性突出,主观意识较强,互相合作、共同探究的意识相对缺乏。因此,结合本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明确学习目标后,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我安排了以下 教学方法

  1、 教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从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本节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探究、讨论教学法。几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采用“创设情境---讨论分析---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以学生为本,老师为辅。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提供丰富的地图和图片资料以及视频材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模块,以活动为载体,以思维为主线,以生活为平台的教学原则,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和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参与度。)

  2、学法

  初中学生 逻辑思维 从 经验 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概括等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因此,课堂上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选取五海三洲之地,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和世界石油宝库三个内容。同时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对西亚地区的认知程度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并将教学顺序调整为:世界石油宝库、五海三洲之地和干旱环境中的农牧业,并且运用短小精炼的视频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努力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设计理念: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 教育 理念。完全根据学生对西亚的认知特点来重新编排教学顺序,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与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以西亚地区争端不断的原因探讨为主线,分为六个部分。

  1、 热点追踪,激趣引思。

  主要通过热点追踪《叙利亚冲突最新局势》的视频,迅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引发学生的思考:叙利亚在什么位置?从而引出《西亚》这一学习主题。

  2、 聚焦石油,体悟争端。

  叙利亚冲突实际上是西亚动荡不安的一个缩影,西亚为什么会成为争端不断地地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七年级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来看,对石油资源引发争端这一方面了解应该是最深刻的。因此运用地图教学深层次探讨西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在世界的地位、石油资源的分布及主要产油国。

  (设计理念:以知识为模块的教学原则的体现,实现重点内容的知识目标。)

  该环节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对“西亚石油输出路线”这一教学难点的技巧性突破。转变直接提问探究的方式,设置“角色模拟”环节:“假设你是主要产油国的政府首脑,你会选择将本国石油卖给哪些国家,并且通过什么路线?”这样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通过观察地图最终选择正确的石油输出路线。

  3、 重要位置,列强所向。

  播放视频《霍尔木兹海峡—西方国家“生命线”》强调霍尔木兹海峡是石油输出路线的咽喉,同时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成为西方国家争夺的目标。由此自然过渡到重点内容“五海三洲之地”的学习上。通过展示西亚空白图,由学生对照地图册探究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位于三洲五海之地,连接了两大洋,是重要的交通枢纽。

  (设计理念: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读图能力是重要的地理学习能力之一。通过学生自主读图探究的方式实现了教学的能力目标.)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干旱环境下的农牧业”学习上,设置提纲及问题完全放手学生自学,自学和探究之后进行效果检测。

  (设计理念:新课标下学生为主体的体现,同时效果检测的设置也充分体现了 高效课堂 中对于当堂学习任务当堂检验完成的理念。)

  5、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联系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播放《云南干旱缺水视频》,强烈的视觉冲突以及低沉沉重的音乐会带给孩子们一次心灵的撞击和洗礼。由此开展课堂讨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最后分享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价值观。

  (设计理念:联系我国云南缺水的实际,使学生更深刻的了解资源的重要性,同时实现本课三维目标中的情感目标。课堂讨论的设置也是学生为主体的充分体现。)

  6、课堂小结,延伸拓展。

  小结本节课所学的西亚战争不断的三个原因,同时让同学们课外探究更多可能的原因。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也是建立开放性课堂的体现。)

  五、预期教学效果

  通过教师的引导、合作探究以及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展现,运用视频、图片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注重师生交流,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七年级地理西亚说课稿(二)
  【说教材】

  一、对课标的理解与把握

  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指出西亚和埃及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说出当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制约经济的因素。

  课标解读:在本条课标中体现的知识目标是,西亚和埃及的位置和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在地图上指出、分析和说明是技能的要求。运用地图、资料去进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就是过程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爱好 和平,反对战争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材内容分析

  《西亚》是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教材主要讲述了西亚的地理位置以及组成等基本概况,然后以西亚的位置和资源为重点,分别介绍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 主要内容有: ①位置与范围;②地形与河流;③气候与物产;④以石油为支柱产业;⑤人口的数量、种类、宗教、语言等。在此之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本节内容是各个地区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世界区域地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始终贯穿着一个思想、一条主线: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经济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从思维发展特点上看,已具备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分析资料,进行想象,推理,阐述观点。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独立看书读图并思考一些问题。

  西亚和中东问题既是一个热点,也是一个焦点。大部分学生对于台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对于西亚整体环境的了解仍然有限、不系统。初中生好动、好表现,注意力易分散,又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要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还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的形成。

  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①掌握西亚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

  ②掌握西亚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③了解西亚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④了解西亚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⑤了解中东地区战争不断的原因

  教学重点:

  ① 西亚特殊的地理位置;

  ② 西亚的自然环境特征;

  ③西亚的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西亚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

  【说教法】

  1、教法及依据:引导学生参与读图进行教学分析。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教学中根据初中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机会,启发学

  生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识图分析能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丰富的地图和图片资料以及视频材料,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说学法】

  初中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记忆、想象、概括等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发散性思维逐渐彰显,课堂上小组讨论法与合作探究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动手动脑,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学习:读,培养学生读图、读课文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要求;练,通过一定练习,掌握所学知识。
  看过“七年级地理西亚说课稿”的人还看了:
1. 初一地理东南亚说课稿

2.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导学案

3.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4. 七年级地理下说课稿

5. 七年级地理日本说课稿

6. 七年级下册地理说课稿

7. 初一地理上册说课稿

8. 优秀初中地理说课稿

9. 初中地理美国一课说课稿

10. 初中地理台湾说课稿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初一地理导学案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解答了,希望对你有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其著作权各归其原作者或其出版社所有。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与下方留言删除。

原文链接:https://www.pipacg.com/work/cydldx.html

发表评论:

验证码

大苏人才网

  • 内容3663
  • 积分0
  • 金币0
关于我们
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大苏人才网助您在职场、生活、学习中一臂之力,考研考试、考各类职业资格证等,尽在大苏人才网!
扫码关注
联系方式
电话:
官方微信:sqwc66
Email:1727058@qq.com
注册登录
注册帐号
登录帐号

Copyright © 2023 大苏人才网 Inc. 苏ICP备10208146号

页面耗时0.0186秒, 内存占用486.84 KB, 访问数据库24次